句子大全网>对联>春联>《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时间:2024-10-09 22:24:33 春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联》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1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对联》教案2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3、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七律长征》。《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讲述环节)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男:对。有关平仄的知识,老师说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1: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2: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4:苏东坡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5: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欣赏环节)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女:我也来说一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

  (比赛环节)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男:同学们,

  男:女(合)让我们热爱对联、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吧。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三个环节中,要充分发动同学。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对联》教案3

  教学目的:

  强化文化积累,巧解对联试题。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发展史,理解对联的对仗、平仄,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形成写对联的能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精讲细练,启发诱导,形成能力。

  学生学法:

  认真听讲,弄懂对对联的方法;悉心练习,形成对对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对联的特点:

  (一)对仗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两联都如此。

  (二)对联的平仄——交替与对立

  要能运用平仄,首先要能分辨平仄。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我们试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

  1 ΔΔООΔΔО

  病树前头万木春。 ООΔΔООΔ

  (三)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就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四是上下联朗读节奏必须相同。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三、对联的拟写方法。

  (1)联想法

  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2)化用法

  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四、学考题型预测及练习

  1、对句式

  2004年高考7道对联题都以同一种方式出现,我们暂且称之为“对句式”。题型示例: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地考卷)

  ①春晖盈大地,斗志写长空。

  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民主必昌国。

  ②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桃芬芳李芬芳桃李芬芳。

  练习: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守法包容真处世楷模。

  2、话题式

  题型示例: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可对已拟好的上联,也可自己拟制上下联)这种题型的审题和立意有点类似话题作文。比起一般的对联题,这种形式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能给学生的答题提供更大的.自主性与更为宽泛的创造空间。勤学——上联: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

  立志——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练习:

  请你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话题,写一副自勉联,不超过20字。

  话题:奉献。

  上联:蜡烛流泪泪含笑,粉笔扬雪雪沁香。话题:立志。

  上联:学海雄心千里渡,书山壮志万仞攀。话题:恒心。

  上联:绳锯不息木终断,水滴无止石能穿。

  3.搭配式

  设题示例:

  请你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符合对联要求和特点的2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上联

  (一):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下联

  (一):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上联

  (二):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下联

  (二):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结合对联的结构、平仄等知识筛选组合)做此类题目,除用到对联的“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句式相似”等知识外,还必须根据“仄起平收”的特点来确定每副对联中的上下联。

  4.组合式

  题型示例: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

  这种题型和相关的文学常识、语言连贯等考点结合起来,综合性较高。要把这些短语正确组合成一副对联,先要判断对联所写的是谁。把陆游的生平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和提供的短语相对照,可知对联写的是陆游。然后根据语言连贯及对联上联和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等特点,加以组合。

  答案为: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练习:

  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

  难报恩来生为国家耿耿忠心昭日月何堪魂去青史千秋功同五岳寸草春晖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死为人民

  ①对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②对联: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5.调整式

  题型示例: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由于句子的顺序和其中部分句子的内部结构已被打乱,因此,这类题型,既考查了相关的对联知识,还可涉及语言的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

  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为: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练习:

  下面这副对联是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燕京大学艺术史导师的张伯驹写给陈毅的挽联,下联的句序和结构已被打乱,请你利用相关知识对下联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使之符合对联3的要求。

  上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下联(内容和句序已被打乱):无愧于平生,挥戈抗日接尊俎,有功于天下,应含笑九泉,伫看重新世界,红旗遍树,豪气犹存。

  下联调整为: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6、改写式

  题型示例: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我们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改写时可采用“增(增加词语)”“删(删除词语)”“调(调换词语位置)”“换(更换词语)”“留(留住关键词)”等方法。划线部分可改为: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7、标题式

  题型示例: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

  标题: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练习: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用对联形式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法新社雅典8月27日电]在8月27日进行的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中国的刘翔旋风般赢得了胜利,从而重新划定了男子短跑赛场的“势力范围”。

  历史上,田径赛场上的短跑项目——100米、110米栏和200米——始终是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的势力范围。但在今天的110米栏决赛中,刘翔既战胜了非洲裔选手特拉梅尔(美国籍),又击败了非洲——加勒比裔选手加西亚(古巴籍),从而打破了他们对短跑项目的垄断,成为所有中国人和亚洲人的骄傲。

  答案:上海刘翔勇“跨”雅典好手;世界体坛劲刮中国旋风。

  8.续写式

  设题示例:请你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一副对联,不超过30字。

  此类题目上下联所提供的词语,对答题有一定的限制性——范围和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根据题中提供的两个词语,可确定该联适合拟成“反对”。

  上联: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下联:傲慢腐蚀品性使灵魂贬值。

《对联》教案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

  三、对联的特点

  (一)对仗工整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字数相等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是一个很有名的讽刺联,这是袁世凯死后的当年过年,群众贴出的春联,当时有人奇怪,对联这么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于是就抄了去请教学者,学者笑曰:暗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也!

  此外,老师要补充对联第三个特点

  (三)内容相联上下衔接

  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上联“祖国江山好”,下联“大地气象新”;上联“扫千年旧习”,下联“树一代新风”;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全国卷一)。

  正对: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界,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也就是说上下联呈并列关系,内容相关。

  反对:上下联一正一反,呈转折关系,意思相反,联中所用的词语多是反义,要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和鲜明。

  串对又称流水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内容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我们把它叫做正对。

  第二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上下联相反,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对。

  第三幅对联从内容上来说,意思相承,命意顺承连串,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我们把这种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的对联,叫做串对,亦叫流水对。

  四、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竖行书写不用标点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五、对联三注意

  要写好对联,除了要遵守上面讲的“五讲”外,就一般情况而言,还要注意“三性”,即:

  (一)注意思想性

  对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如:

  例上联“四面湖山收眼底”,下联“万家忧乐上心头”。

  此联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二)注意针对性

  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

  例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有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此联说的是我国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此联讲西藏,下联说新疆。此联运用藏语和蒙古语的音译词入联,“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表示欢迎、祝福,“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或者“肥沃的牧场”,此联确实别具特色。

  (三)注意文学性

  拟写对联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拆字法,比喻,拟人,双关),还要注意炼字炼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如:

  例

  1、拆字法: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构成楹联。

  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楹联中巧妙镶入人名[嵌人名需嵌名人,不能随手编人名来对匀]或地名或事物名,又叫[嵌名格]

  如: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反问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炼字: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黄庭坚接着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请问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以“扶”“失”二字,贴切地表现了细柳在轻风中弱不禁风的娇态以及如雪梅花融化在皎洁月光中的情景。

  五、练——运用对联知识,完成下面练习

  1、修改对联(20xx年高考题)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2、找下联与“一溪梅月临池醉”对应的最佳下联是()

  A满湖荷花映香人B两岸梧桐入夜寒C三更时分惊梦醒

  3、填数字,说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下联:六七八九——少()

  4、给下面对联找到最适合的场合

  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学校门联

  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谜宫艺术节

  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书店

  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学校科技节

  5、填恰当的词郭沫若幼年的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6、调整对联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7、将划线句子改为一副对联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锁住三峡无数峰

  8、补写下联

  (1)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2)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

  (3)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城繁荣乡繁荣城乡繁荣

《对联》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

  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

  一乡二里共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唆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厘四两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风风雨雨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

  1、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还有哪些?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如何撰写对联?

  4、人们为什么要写对联?

  5、对联和书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6、对某一类对联感兴趣

  (五)合作与交流: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方向 确定探究专题; 阐明选题缘由; 介绍组内分工; 说明展示方式。 (六)、实战演练:

  1、请为下列上联对下联:

  冬去山明水秀 爆竹一声除旧岁 春风轻拂千山绿 校园美丽春来早

  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 堂 留 后 世 诗圣 著 千 秋(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越王勾践)。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数点梅花亡国恨

  鸿门斗碎霸图空

  志见出师表 平沙无处可招魂 好为梁父吟

  鹿野舟沉王业兆

  三分明月故臣心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冢有情犹识路

  青莲文苑第一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 )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 白)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王昭君) 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 (史可法)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 羽)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去年中考题

  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如: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7、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请根据《情系上林湖》,《为奴隶的母亲》,《舜水风范 长留东瀛》三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拟写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上联:范尧卿力保天一阁

  下联:_________ 上联:________

  下联:童第周效实创奇迹 余秋雨情系上林湖 朱舜水东瀛留(存)风范 赵平复怒抨旧习俗 (七)作业:课外对联题

  有些成语,在意思上迥然不同或相似,在结构上互为对偶,成为十分有趣的四字对,同学们不妨尝试练习。

  精卫填海

  狗仗人势

  弃暗投明

  指鹿为马

  绰绰有余

  目无全书

  雪上加霜

  雪中送炭

  独占鳌头

  趾高气扬

  顺水推舟

  偷梁换柱

  削足适履

  腹背受敌

  (八)、信息反馈: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提高教学绩效。

《对联》教案6

  知识目标:

  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

  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对联》教案7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学习目标:

  1、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

  2、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看了这副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回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先生。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成为纪晓岚那样能对出妙对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六副》,学完了也来对一对。

  二、梳理有关对联的知识:

  1、前几天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大家搜集了什么?(1—2位生答)

  看来大家搜集了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4、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有关对联的知识:

  (1)、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名胜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行业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

  集句联:用古文、诗词中的句子合成的对联

  (3)、对联的形式: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

  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三、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对联:

  1、刚刚我们了解了对联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赏析对联。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副对联,同时注意阅读对联旁的赏析文字,学习一下该如何赏析对联,看完之后告诉大家。

  这些对联配上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享受的同时,你是否也知道了该如何赏析对联,下面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对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1、对联丰富的内容。 2、上下联对仗的形式。3、对联深刻的内涵及深远的意境。

  2、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放声诵读对联六副,从中找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写下你的赏析。2、学生诵读、体会。

  3、请5—6位学生谈谈六副中自己最喜欢的对联的赏析。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适当记录,并做好点评。

  4、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产生对联,主要是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一字一音,一字一溢,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而其他一些拼音文字,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中华民族的这一特有的文学样式而感到自豪?

  四、运用所学知识对出所给上句:

  1、好,我们了解了对联的很多知识,大家现在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要来对一对?好,我们先来帮一位古代秀才解决一个难题: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秀才还是在联尾添了一个字,又成了一副好对联。你们猜猜他又添了哪两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通过这个简单的练习以及刚刚的学习,同学们能说说对联该怎样来对吗?

  3、学生发言,全班讨论,明确:

  (1)字数相同,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4)平仄相反,音调和谐

  4、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联知识并运用对联知识赏析了课文中的几副对联。通过对它语言特点的分析,其实对对联也不很难,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5、在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要求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对几副对联:

  (1)这一题对联题就差点成为去年的中考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

  (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眼观群鹤舞空

  (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五、布置作业:

  1、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为你的班级、学校、家庭或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等拟一副对联。

  2、今天我们这一节课,我们对对联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丛中我们也领略了中国民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我们的同学能继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对联》教案8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对对联的方法。

  2、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竞赛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缺衣少食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的奇妙世界。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介绍对联知识)

  1、对联的概念: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2、对联的特点:(先让学生看故事后总结)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这时,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乾隆开心大笑。

  两碟豆一瓯油两蝶斗一鸥游林间两蝶斗水上一鸥游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了吗?(后归纳)

  (1)字数相等

  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的.词语要求“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

  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

  平仄要和谐、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一、二声)。

  3、对联的形式: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萍乡花炮名扬天下,婺源绿茶香飘四方。反对:上下两联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名流水对,上下联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联要求上下联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内容相关)

  4、撰写对联的方法:

  (1)分析出句特点:断句、词性、结构、平仄。

  如:刘和珍勇毅赴国难,周树人悲愤撰祭文。

  (2)善于化用。

  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

  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

  (3)拆合法:把一句话拆成词组,再分别作对,组合成句。如:静聆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草——花绿草——红花雨润绿草——风拂红花静聆雨润绿草——笑看风拂红花又如: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和风——细雨吹——润柳绿——花红

  总结对联规则: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

  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音韵和谐平仄合。

  三、牛刀小试显身手——撰写对联

  对联大比拼(以比赛的形式,每组派代表回答,但代表不能重复,每答对一题得5分,分必答篇、选答篇、抢答篇、提升篇,得分高的组赢。)

  1、必答篇:你来猜一猜

  ①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②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荆轲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岳阳楼

  ④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泰山

  ⑤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141岁

  2、选答篇:

  ①帮我改一改

  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下联: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②你来填一填

  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③填成语完成对联

  a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c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对联》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冬、去、春、语、香、竹、声、新、年、入、关、心”12个生字,会写“心、鸟、竹、关”4个字,认识“卧勾、竖折折钩” 两个新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了解对联意思。

  3.通过认识对联,联系生活,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认识会认字,写好会写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课件:过春节的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拜年,穿新衣,戴新帽

  师: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喜庆的日子,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装扮一新,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口贴对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联。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粗略了解对联。

  4.简介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二、读对联,识生字。

  1.出示本课三幅对联,学生自由读。

  2.师领读。

  3.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4.抽学生个别读。

  5.字词大乐园

  (1)出示生字,带拼音,个别读

  (2)去掉拼音读。

  (3)小组赛读

  (4)全班拍掌齐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巩固生字:摘苹果识字游戏

  6.词语大积累

  (1)出示词语: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2)小老师领读,齐读

  7.再读对联

  (1)指名读对联

  (2)全班齐读

  三、学习对联,朗读感悟

  爆竹

  新年

  第一副对联:“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有哪两个季节?(冬天、春天)

  3.每个季节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山、水、鸟、花)

  4.主要写那个季节?(春天)春天的景色怎么样?

  5.我们一起读出春天来了,过年的喜庆气息,师范读,学生分组读,齐读。

  第二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写了哪两种事物?(爆竹、锣鼓)

  3.放爆竹、敲锣鼓是为了什么?(辞旧岁、迎新年)

  4.过年的时候放爆竹、敲锣鼓真是喜庆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副对联!

  5.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第三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齐读对联

  2.在这副对联中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3.这些声音好听吗?

  4.我们要关心哪些事情呢?

  5.老师小结:对啊,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6.再次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汇

  出示生字卡片“心、鸟、竹、关”,读一读。

  2.“心”字注意笔顺,第二笔是卧钩,注意字形美观。

  3.指导书写“鸟”,第四笔是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还要注意“鸟”的结构。

  4.指导书写“竹”,注意笔顺的书写,第五笔是横。

  5.老师范写生字及关键笔画。

  6.学生练写,集体评议。(先指导学生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指导书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

  五、课堂小结

  1.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学对联认识了新字。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积累,认识更多的字,学更多的知识。

  2.回家观察对联,认识对联上的字,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识字8 读对联

  冬去山清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声声辞旧岁

  锣鼓阵阵迎新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教案10

  1、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对子。

  2、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学生在农村的生活中,还是能经常的看到对联,但对对联的相关特点,未有多少了解。不会读、不会贴、不会赏、不会写是普遍现象,教师不关注,学生不重视,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联,学生还未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奇妙之处,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三点: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对联特点并尝试对对子、感受浓厚内涵。

  3、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认识对联的特点。难点:欣赏名联,感受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播放《唐伯虎点秋香》片断。

  (二)导语:同学们,这段情节之所以成为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两人一出一对,有高雅,有低俗,构成一个个笑点。这其中对联可谓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便以此为起点,共同走进“奇妙的对联”。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过程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略讲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起源的关键词:

  周代——桃符:驱鬼压邪

  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清代——康乾——清楹联(诗词曲赋骈文楹联并立)

  师略讲:

  远在周代,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或名字画在或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有史为证: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宋时悬挂春联已蔚然成风。

  但春联之设始于明太祖朱元璋,那时人们才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他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还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大将徐达。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康熙六十寿辰和乾隆八十寿辰两次重大的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对联能与诗词曲赋骈文相提并论。

  四、了解对联特点

  (一)学生阅读教材P77,完成下列练习:

  1、对联,也叫、 、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和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声,下联必须是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书写,中间(“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5、对联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下联在,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别。

  (二)生答,默记一分钟。以“春蚕到丝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理解“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三)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后,一试身手。

  1、出示对联,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

  (1)、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2)、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红满门

  (3)、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4)、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当自强

  2、尝试对对子:今日一中学子,

  3、生指出并纠正对联中的错误,小结对联的基本特点: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字不重复,平仄相对,仄起平收,内容相关。

  五、欣赏对联

  (一)对联中常用的辞格

  1、拆合格: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镶名格: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3、急转格: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4、回文格: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5、拟人格: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二)名联欣赏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六、学以致用。积累名联、趣联

  (一)某乡邻办婚事,几副婚联混杂一起,请你找到相应的上下联,并贴在这家的正门、洞房、父母居室、厨房。

  1、结彩张灯良夜美;

  鸣鸾和凤伴春来。

  2、子媳有缘歌雅韵;

  翁姑含笑唱宜家。

  3、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4、厨内青蔬酬上客;

  洞房花烛照新人。

  活动3【作业】搜集名联趣联

  课外搜集名联、趣联,在班上开展“对联荟萃”交流活动。

  活动4【讲授】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联,感受到了对联的奇妙。这小小的对联中有前哲先贤的神韵风采,有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有意蕴深厚的历史典故,更有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在此希望同学们能够亲近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人生,修身、立德,展现我们最美丽的风采!

  活动5【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也许就是这种真实的遗憾使得课堂变得美丽、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心动”的原因吧。教学《奇妙的对联》,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动了心,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对传承经典,对陶冶性情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据此,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四、尝试对对子。我也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上四点。以下略谈我在教学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

  一、优点

  1、课前调查了学生对对联的了解情况,发现学生虽然初次学习对联,但对对联有一种模糊的熟悉,既生活中还能见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运用对联,但又不能清楚的说出对联的相关知识及运用时的方法。因此,我在课前10分钟,给学生讲一些对联小故事,结合学生校园生活做对对联的小游戏,吊足了学生学习对联的“胃口”,然后播放《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视频片断,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期待的心理感受中进入到《奇妙的对联》课堂学习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力的聚集,已使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2、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节奏紧而有效。激发兴趣、视频导入是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略讲对联起源、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识误纠错、慧眼识妙、名联欣赏是在教师引导点拔之下的对对联知识的强化,更是在欣赏中感受名联的魅力;学以致用是考查学生能不能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始与终是从生活中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教学过程呈现一种阶梯式提升,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有一种“跳起来摘果子”的成就感。

  3、对联可谓包罗万象,浩如江海,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对联是从教材外精挑细选的,紧贴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富有生活气息,针对性强,从而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无味,使得一节课成为学习对联的“奇妙之旅”。

  二、不足

  1、教学节奏过紧,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特别是在“慧眼识妙”与“名联欣赏”这两个环节,教师应具体设置导问,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效果也许会更好。

  2、“学以致用”环节,可让学生带着对联站在台前,其余学生观察后,指出上下联如何配对,如何张贴,活动的参与面也许更广,效果也许更好。

  3、重审教学设计,回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显的有点过多,把“欣赏名联”与“试对对子”另外安排一个课时,学生对对联的感受与学习也许更深刻些吧。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每一次反思,又让我能坦然的面对新的挑战。

《对联》教案11

  【目标】

  1、了解对联的发展概况。

  2、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对联的格律的基本要求。

  4、学习对联写作。

  5、预测对联题的其他出题方式。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对联发展,对偶、对仗、对联区分,对联格律

  【导入】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之精华。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20xx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可以说,这是20xx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必须加强针对性的复习。

  【过程】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而来的。在我国的谣谚、诗文、典籍中,很早就不断出现对偶句。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庾信《哀江南赋》)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二、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分

  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用重复字。宽对只要求达到五项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2、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3、对联:俗称对子,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才可以称为对联。对联要讲究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对仗。

  三、对联格律的要求:

  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在现代汉语里,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依次类推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次类推。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平仄相对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第二课时

  【要点】学写对联、题型预测、备考建议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联的有关知识后,有些同学已经很想自己写对联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满足一下同学们的写作欲望,试着来写一写。

  【过程】

  一、高考试题讲练(教师讲解1、2题,其余学生讨论完成)

  1.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

  讲解:本题从句式上来说是“二一二”式,而且又是一图书馆楹联,由此我们便可以从图书馆的作用这一点上去思考,图书馆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是藏书,二是传播知识。这样我们便可以认为上联说出了第一个作用即藏书,那么我们便可以对出下联“文明播东西”,“智慧贯西中”,“知识达亚欧”等。

  2.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讲解:第一题“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从句式上来说都是“二一二”式,内容上来讲是表达新春喜庆的气氛的,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别对出下联“瑞气满乾坤”,“温情洒人间”,“喜气入家门”;“勤劳可兴家”,“教育可兴邦”,“勤劳可聚财”等。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成词语“国家”,词语“兴旺”又重复;内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下联我们即可这样对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3.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4.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6分)(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广东卷)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5.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广西等省)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6.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20xx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

  第一题:1.处处春光好

  2.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7.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福建卷)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练习题参考答案:3.树一代新风、大地气象新、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4、丹霞南华梅关均为粤北名胜、草原戈壁沙漠莫非塞北风光5、祖国日日新、神州面貌新、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6、家家气象新、九州桃李荣7、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二、题型预测

  20xx年高考7道对联题都以同一种方式出现,我们暂且称之为“对句式”,除此之外,对联的考察还可能以以下方式出现:

  1、话题式。这种题型有点类似话题作文,它提供一个话题或一个语境,要求围绕这一话题自己拟写一幅对联,例如:某学校要开学了,学校办公室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一幅开学典礼联,请你为该校拟一开学对联。参考联:望诸生,惜光阴,矢志成材须从开学起;仰良师,施化雨,丹心润物尽在传道中。

  2、配对式。这种题型一般有多个句子,要求选出两个句子组成一幅对联。做此类题目时,我们除了用到对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句式相似,内容相关”等知识外,还必须根据“仄起平收”的特点来确定每幅对联中的上下联。

  3、改写式。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我们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改写时可采用“增(增加词语)”“删(删除词语)”“调(调换词语位置)”“换(更换词语)”“留(留住关键词)”等方法。例如,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划线部分可改为: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三、备考指导

  a)对联的拟写是一种新的题型,它能反映时代气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试题紧贴现实生活的命题方向,今年在多套高考试题中出现,估计以后还会在这方面出题,请大家引起高度重视,平时多看多练。

  b)它考察的内容是句子仿写,并不神秘。我们根据句子仿写的有关解答技巧和对联的一些特殊要求即可作答。要写出比较优秀的答案,那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

  c)拟写对联请注意审题,不能忽视题目上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是写春联就要突出新春的喜庆气氛,是写行业联就要联系行业特点等等。

  d)由于对联和诗文有特殊的关系,所以要求大家特别注意有对偶、对仗的诗文的背诵和填空。

《对联》教案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杨升庵巧对县令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有一回,他在家乡的一个堰塘里洗澡。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裳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副对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你喜欢这副对联吗?为什么?

  (二)用古诗文中的对联引导学生归纳对联形式上的特点

  1、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三)检查课前预习

  1.让学生集体讨论对联形式上的特点,然后检查学生课前对第七十七页对联常识的预习,让每组推举代表展示预习成果。

  2.结合上面的例句,点评各组的展示情况,归纳对联的特点,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

  (四)结合例句依照内容给对联分类,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正对、反对、流水对。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五)补充对联的三禁忌:合掌、同字、对开,举例说明。

  (六)辨对联随堂反馈

  请用箭头依照由上联到下联的顺序连接下列对联。

  春山一路鸟空啼冬雪欲白千里草

  锦江春色来天地芳草春来依旧绿

  春回大地千峰秀芳树无人花自落

  老梅到时自然红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晖又红万朵花日暖神州万木荣

  (七)让学生讨论后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收集的佳联,并从形式和内容上鉴赏这些对联。教师先举例: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3.寄情巴山,常忆北岩晨钟、戛云夕晖、白塔倒影;

  遗爱州河,难忘南坝诗韵、通川书声、凤麓豪情。

  朗朗书声,龙飞凤舞新天地;

  淙淙水韵,桃红李白旧学堂。

  雨去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八)学生作随堂练习,讨论后展示。

  1、门前碧水环绕

  2、静聆雨润绿草

  3、汉刘邦虚心纳佳计

  4、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九)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十)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1)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2)对联需创设情境和主题,不单纯是文字游戏;

  (3)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十一)(课件放映)探究作业:

  (1)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

  (2)搜集整理达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以学习、生活、社会、时政中的任意一个为话题,尝试写一幅对联。

  七、教学反思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校景致和办学历程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

  (1)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

  (2)探求新课程“梳理探究”单元教学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模式,让学生喜欢新课程。

  (3)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课本的、本校的、地方的、执教者的、学生的、同事的。

  (5)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联》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了”、“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苏东坡图象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苏东坡

  1、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干什么吗?

  2、教师板书课题,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文人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3、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联”

  4、出示苏东坡图象,简单介绍苏东坡。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轻声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小组内互相帮助读好课文。

  4、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读好生字。

  三、认读生字,熟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生字,自己拼一拼,读一读。

  2、小组成员互相读,帮助认读生字。

  3、集体反馈,指明认读并组词。

  4、巩固生词的认读情况。

  5、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6、指名读,反馈学生生字的巩固情况。

  7、分组比赛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苏东坡

  2、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

  3、找找苏东坡改前的对联和改后的对联。

  4、指名反馈,大家一起读一读

  原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改后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5、讨论:这两副对联的意思。

  6、指名反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7、解决两个为什么。

  (1)讨论:苏东坡为什么在自己的门上贴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2)体会苏东坡的骄傲。

  (3)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感情朗读

  他从小就很聪明,读了许多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4)后来,苏东坡为什么把对联改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5)老人的做法,让苏东坡明白了什么?(学无止境,人必须谦虚求学,勤奋刻苦)

  二、小结,朗读巩固

  1、教师小结:是呀,苏东坡因为此事不再骄傲了,把对联也改了,以此来勉励自己,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全班有感情的读一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读”、“尽”、“认”、“识”、“连”、“忙”等字。

  2、朗读课文,背诵对联。

  3、总结课文,启发教育学生。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固复习,导入新授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

  3、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苏东坡改对联的经过和原因。还记得他为什么改对联吗?

  二、总结延伸,背诵对联

  1、教师出示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大家一起读对联。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发愤”和“立志”的。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理解。

  5、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向苏东坡学习。

  6、背诵对联。

  7、鼓励学生制作书签,把这副对联写在书签上自勉。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次写字的内容,学生看生字卡认读并组词。

  2、指导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交流、反馈自己写字时的新发现。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6、作业评点。

《对联》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 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 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2、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 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实战演练:

  1、请为下列上联对下联:

  冬去山明水秀 爆竹一声除旧岁

  春风轻拂千山绿 校园美丽春来早

  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请说说下列对联中涉及什么人?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越王勾践)。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4、请找出下面的上下联,并说说写的是谁。

  数点梅花亡国恨鸿门斗碎霸图空志见出师表

  平沙无处可招魂好为梁父吟鹿野舟沉王业兆三分明月故臣心盛唐诗酒无双士青冢有情犹识路青莲文苑第一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答案: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李白)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

  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羽)

  5、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日。

  6、去年中考题

  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

  如: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7、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请根据《情系上林湖》,《为奴隶的母亲》,《舜水风范长留东瀛》三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拟写相应的下联或上联。

  上联:范尧卿力保天一阁下联:xxxxxxxxx

  上联:xxxxxxxx下联:童第周效实创奇迹

  余秋雨情系上林湖朱舜水东瀛留(存)风范

  赵平复怒抨旧习俗

  (五)作业:课外对联题

《对联》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难点: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在扬州大明寺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哪位同学能对得出它的下联?(生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二、自学质疑

  1、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2、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四.精讲点拨

  对联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啊,请大家打开书本115页,我们共同来赏析几副对联)

  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 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大家对林则徐了解有多少?谁来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这则对联是他自己写了来自勉的,我们能否将他的伟大举动和这副对联联系起来想呢。

  为什么他能在英帝国主义面前表现为一种硬气和骨气,就因为他“无欲”,除了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没有任何私欲私心,才能够在衰败的清王朝后期对列强说“不”!

  禁烟的成功和他集思广益有关,他的容还表现为他禁烟后却被贬新疆,但是他没有怨言,却带领当地老百姓植树治沙,造福地方,没有怨言地为人民服务,这是要有很大的容忍之心的。(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大气、一种硬骨)

  四、我们已经诵读欣赏了三副对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总结以下,对联有哪些特点?

  (板书)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 词性相同 有艺术性 内容相关

  五、大家对对联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很好了,那我们以后再遇到对联应该怎样去鉴赏他们呢?同学们能不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呢?

  方法:

  六、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书中所选的对联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下面我们总结的方法再欣赏其他的一些精彩对联。

  1、方志敏是谁啊?将这样的一副对联挂在卧室里,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2、对联除了以上学习的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性、丰富的内涵,还有一些富有趣味性,大家看文中的哪一则最富有趣味性?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特点?(许多字是一样的) 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借山海关居高临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的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五、迁移应用

  请同学们从内容上给这些对联与相对应的省份连起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联在内容上的特点。其次,看看哪两联是相对的?感受对联的特点。 广西: 饮龙井茶,品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安徽: 南海风情讲述春天故事, 浙 漓 广东: 黄山为九州增色, 瓷器与中国同名。 达标检测对联参考答案: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 西天取经。眼观群鹤舞空.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对联》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的对联10-12

经典对联06-07

有关经典的对联11-29

春联的对联11-12

经典霸气对联08-09

庙会的对联08-26

迎春的对联09-19

蛇年的对联11-03

清明的对联09-19

小学的对联11-08